推荐关注地理图文
专业高考地理备考
每日更新坚持11年
地理知识集合汇总
说到湖泊,大家大概听过不少,常见的湖泊有:青海湖、太湖、鄱阳湖、贝加尔湖、苏必利尔湖、维多利亚湖等。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些湖泊面积较大,人们觉得这么大面积的水域相当于海了,所以起名带海,比如:里海,咸海等。
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掘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叫做冰蚀湖,我们把它叫做冰蚀湖。冰蚀湖一般湖盆为坚硬的基岩,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
一、概念
冰蚀湖是在高山或高纬度地区,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
二、形成过程
1. 冰川运动: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山谷等地形向下缓慢移动,具有强大的侵蚀力量。
2. 侵蚀地貌塑造:冰川对底部岩石和山谷两侧进行磨蚀、挖掘等侵蚀作用,形成如U形谷、冰斗、角峰等特殊地貌,其中冰斗就是形成冰蚀湖的重要基础地形。
3. 积水成湖:当冰川消退后,冰斗等被侵蚀形成的洼地积水,便形成了冰蚀湖。
三、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现代冰川发育的高山地区,像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等山脉;以及高纬度地区,如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部分区域等。
四、与其他类似湖泊的区别
冰蚀湖强调的是单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而冰川湖概念更宽泛,它包含了冰蚀作用形成的湖,还包括因冰川堆积等其他冰川相关作用形成的湖。
五、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对水文的影响:储存淡水,调节局部地区河流水量;其湖水的补给、排泄情况会影响周边河流水文特征。
2. 对生态的影响:为多种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其周边独特的地貌和水域环境能吸引众多鸟类、兽类等,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3. 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湖水蒸发等可调节局部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等。
六、高考考点分析
在高考地理中,常考查冰蚀湖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以及它对周边地理环境各方面的影响等要点哦以下是高考地理中关于冰蚀湖常考的一些知识点及举例说明。
1.形成原理相关
(1)考查冰川侵蚀作用方式
比如问冰川在形成冰蚀湖过程中主要通过哪些侵蚀作用塑造地形。答案是冰川主要通过磨蚀(冰川携带的碎屑物像砂纸一样对底部和两侧岩石摩擦)和挖掘作用(像巨大的铲子挖掘地面)来形成冰斗、U形谷等洼地,进而积水成湖。例如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蚀湖,就是在冰川长期磨蚀和挖掘当地山谷岩石后,冰川消退,洼地积水而成。
(2)考查形成冰蚀湖的地貌条件
常考冰斗是如何发育成冰蚀湖的。冰斗是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半圆形洼地,当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后,冰斗中积聚雨水、雪水等就形成了冰蚀湖。像我国西藏的一些小型冰蚀湖,很多就是在这种典型的冰斗地貌基础上形成的。
2.分布规律相关
(1)考查全球冰蚀湖主要分布区域及原因
冰蚀湖在哪些地区分布较为集中以及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分布。集中分布区如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等地,原因是这些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作用强烈且历史悠久,有大面积的现代冰川或古冰川遗迹,所以容易形成大量冰蚀湖。例如挪威众多的冰蚀湖,就是因为其地处高纬度且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有较多降水,冰川发育条件好,进而形成了众多冰蚀湖。
(2)考查高山地区冰蚀湖分布特点
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在山脉的雪线附近及以上区域,由于冰川活动频繁,是冰蚀湖分布相对集中的地段。
3.对地理环境影响相关
(1)考查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例如问冰蚀湖对周边河流的水量补给特点。冰蚀湖在雨季或冰雪融化旺季可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为周边河流提供水源补给,起到调节河流水量的作用。如在北美五大湖地区,部分冰蚀湖在春季冰雪消融时会大量补给下游河流,影响其流量、水位等水文特征。
(2)考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如冰蚀湖为哪些特殊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冰蚀湖独特的低温、高海拔或高纬度环境,为一些冷水性鱼类(如鲑鱼在部分冰蚀湖流域有分布)、适应寒冷气候的两栖动物等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冰蚀湖周边的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也因湖水的存在而发展,吸引众多候鸟栖息,比如西伯利亚的一些冰蚀湖在候鸟迁徙季节就是重要的停歇点。
(3)考查对气候的影响
比如问冰蚀湖如何影响局部小气候。冰蚀湖通过湖水蒸发增加了周边空气的湿度,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局部气温,使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气温相对温和。就像加拿大北部一些冰蚀湖周边地区,相比同纬度无湖地区,夏季气温稍低,冬季气温稍高,气候相对温和一些。
在地理学习中,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流水地貌是最常见的外力地貌,这些典型的地貌景观有哪些呢?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呢?今天从地质公园之家和桔灯勘探中整理了这几种地貌景观,希望能让大家了解这三大类最常见的外力地貌景观。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来看吧。
1
冰川地貌景观
冰川的分类
a. 按照规模和形态分:(1)大陆冰盖;(2)山岳冰川。
b. 按照冰川物理性质分:
(1)极地冰川:整个冰层全年温度均低于融点;
(2)亚极地冰川:表层可在夏季融化外,冰层大部分低于融点;
(3)温冰川:除表层冬季结冰外,整个冰层处于压力融点。分布在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阿拉斯加、新西兰等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区。
山岳冰川
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出海平面很多,冰川积累区不大,因而其形态受地形限制较严格。又可分为:
①悬冰川:为山岳冰川数量最多的一种,规模小,仅1平方公里左右,依附于山坡上,由于所在山头高出雪线不多,随气候变化易生易变。
② 冰斗冰川:以其所在的地形为冰斗而得名。
③ 山谷冰川:在雪线下降时,在有利的气候和补给条件下,冰斗冰川迅速扩大,大量冰体从冰斗溢出,进入山谷后形成山谷冰川。
大陆冰川
发育在两极地区,面积广大,冰层巨厚,冰川不受下伏地形限制,由中央最高处向四周作放射状流动。
高原冰川
是大陆冰川与山谷冰川的一种过渡类型,冰川下伏的是起伏和缓的高地,向周围伸出许多冰舌。
山麓冰川
当一条山谷冰川或几条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
2
风蚀地貌景观
石窝(风蚀壁龛)
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使岩壁呈蜂窝状外貌。
成因:岩石受热不均破裂,风沙研磨形成。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轻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
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长期风蚀,形成柱状。
风蚀蘑菇 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风蚀柱
雅丹(风蚀垄槽)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湖底,常因为地表干旱开裂,风沿着裂隙吹蚀,裂隙变大变宽,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出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地貌类型称之为雅丹地貌。
雅丹不是发育在基岩上的,而是发育在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上的。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垄槽地貌组合。
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风蚀谷:偶有暴雨产生洪流冲刷地表,形成冲沟,冲沟再经过长期风蚀作用改造,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崎岖蜿蜒,宽窄不一,沿主要风向延伸,长达数十公里。
风蚀残丘:一个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用后,风蚀谷扩宽,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成丘,称为风蚀残丘。
风蚀谷
风蚀残丘
3
流水地貌景观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流水堆积地貌。
地表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由于大气降水在地球上分布较普遍,所以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在陆地表面几乎到处都有。
大气降水受不同自然地理条件控制,各地降水的性质和强度差别很大,加上其他条件的影响,致使流水地貌形态十分复杂。
河流阶地
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在河谷地貌中较普遍,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
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
位置愈高的阶地形成的时间愈久,因而受破坏程度也愈大,反映在形态特征上也往往很不明显。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深向侵蚀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
因此,阶地实质上是古老或早期的河漫滩,而阶坡则是河流深向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坡。河流侵蚀作用改变的原因往往是地壳运动或者相当大范围气候的变化。
河漫滩河谷
河流长期侧向侵蚀作用的结果使谷底加宽,形成河漫滩河谷。河流在谷底仅占一部分面积,其余都是河漫滩。
河谷谷底宽度与河流大小、发育的时间长短、地壳运动稳定与否等许多因素有关。
形成河漫滩河谷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谷底平坦地面上蜿蜒流动,完全不受谷壁的限制,这种河曲称为自由河曲。
冲沟
冲沟是暂时性线状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狭窄的沟谷地形,主要发育在植被稀少、物质疏松、地面有一定坡度的地方。
冲沟的形态与本身发育时间性有关,而地面起伏形态(坡度、坡形)也直接影响冲沟的形态和冲沟的组合形状。
冲沟又名雏谷,它是暂时性有槽流水侵蚀的典型形态。冲沟横剖面呈陡峭狭窄的V字形,与两侧斜坡地面有非常明显的坡折,冲沟纵剖面与所在斜坡坡面明显的下一致,一般呈上陡下缓的凹形曲线。
冲沟发展到衰老阶段称为坳沟或坳谷。此时,沟的横剖面V形明显加宽,两壁坡度变缓,沟缘转折已不明显,整个剖而呈线槽形,沟底平坦,纵剖面十分平缓。
初期阶段的冲沟是指由片流汇合而成细流切割坡面而成的细小沟谷,通常称之为两裂,在地貌学上称为细沟。其最主要特征是横剖面呈浅V字形,沟的纵剖面基本上与所在斜坡的坡面一致。
V字形河谷
V字形河谷是山区最常见的一种河谷,又称为峡谷。
这类河谷具有V形河谷横剖面,谷地两壁险峻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流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其中,谷坡陡直、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称为嶂谷。
从河流发育阶段看,V形谷属幼年河谷,它反映了河流处于幼年发育阶段,河流以加深河床的深向侵蚀为主,侧向侵蚀作用不明显。
在构造运动上升区域,河谷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当地面抬升速度与河流下切作用协调时,最易形成V形谷。河流上游深向侵蚀作用十分显著,河谷横剖面也多呈V字形。
洪积扇
洪积扇是暂时性流水作用在谷口形成的堆积地貌。它是半干旱、干早地区山麓地带分布相当普遍的地貌。
以谷口为顶点,向外围倾斜,坡度由大变小,逐渐过渡到周围平地。洪积扇上广泛发育放射状沟谷。这种地貌风化强烈,山地形态险峻。
相邻洪积扇连接成倾斜平原,外缘呈波状弧形轮廓。
冲积扇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多种气候条件下都可形成,在加拿大的北极地区、瑞典的拉普兰(Lappland)区、日本、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以及其他温暖至湿润的地区均可见到。
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
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干旱区冲积扇面的地貌通常可分为四部分︰活冲刷区,死冲刷区,荒漠砾石铺盖区和未分离的砂和砾石区。
冲积扇的岩石碎块上常有荒漠岩漆,这是一种主要由铁、锰氧化物形成的棕黑色薄层。 岩漆的有无必然与洪水相关,而这也是识别死、活冲刷区的基本特征。
冲积扇上值得注意的其他地貌特征有︰
泥石流堤──蜿蜒的块砾堤,代表从前泥石流的两侧边界;
扇顶深谷──峡谷状的沟谷,围限着扇顶的活河床。
还有荒漠砾石盖层,由带稜角的卵、砾、块石交错搭接而成,在扇面上形成平坦或波状的硬壳。
降水频率大,水量丰沛,水流比较稳定,因此出山口河流形成的冲积扇规模大,组成物质分选较好,砾石磨圆度高,扇面上分流和网流十分发达。
降雨量极少,暂时性洪流在山麓谷口处形成洪积扇。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强,扇面网状水系发育不显著。
在山前断裂活动的盆地,洪积扇具有很大的沉积厚度,紧靠山前部分通常厚度达数百米。洪积扇从顶部到扇缘的高差也可达数百米。
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则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上一篇 我国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资本回报率
下一篇 南京九中官宣喜报!